根據世衛報告,新冠疫情促使全球焦慮及抑鬱症病發率增加 25%。香港大學針對港人精神情緒進行調查,逾七成受訪者因為社會事件及疫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近日香港發生連串涉及精神病患的不幸事件,敲響全城警號。為提升巿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及認識,香港唯一透過攝影推廣精神健康的非牟利團體「心影薈」,於 6 月 18 日至 21 日在中環街市舉行一連四天的《疫情 亦晴》新書發布會暨攝影展。書中以捕捉疫下香港的攝影佳作為經,十個真實故事為緯,讓巿民回顧(revisit)和重整(reprocess)疫下情緒。適逢「心影薈」十周年,開幕典禮邀得陳肇始教授及藝人鄭子誠先生擔任主禮嘉賓。
攝影自療
陳肇始教授是三年抗疫的領軍人物之一,她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她指在新冠病毒蔓延開始的一千個日與夜,「有烏雲、有陰霾,陽光卻從未離開過」。有一段不短的日子,她和同事三更半夜才收到統計資料,經常捱更抵夜作出分析和對策,每天只睡五小時;有時政策也會被誤解,會不開心。不過,陳教授認為鑽牛角尖幫助不大,不應將問題個人化:「疫情來了就來了,這不是我的問題,有困難就要迎難而上。服務市民,it brings you joy,人工我當是 bonus!」
三年疫情,陳教授認為有很多震撼的畫面:「例如駿洋邨、竹篙灣、方艙醫院,規模之大和動員之快,是史無前例,值得『立此存照』。」不過回顧過去的同時,她強調要從中學習,展望將來:「例如政策被誤解,要了解原因,如何預防,向前看。」她卸下局長職位後,重返港大,繼續醫療政策的研究工作,延續使命。例如推廣全港地區康健中心,提升長者電子健康素養等。她認為基層醫療理應促進精神健康,推行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就是照顧健康人士的精神需要,令健康的人更健康;第二層是服務高危病人,早發現,早治療;第三層則是針對已病發人士,讓社區跟進治療。」
例如新書《疫情 亦晴》和攝影展,就是透過攝影分享小確幸,「有如暗淡疫境中的一道光,可療癒心靈,更可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另一位主禮嘉賓、藝人鄭子誠就憑著他磁性溫柔的聲音,透過主持音樂節目,緩解了不少疫情中燥動不安的心靈。子誠分享道,娛樂圈內很多朋友無工開,手停口停,很大壓力。他有幸在疫情中繼續拍劇和主持電台節目,但也有壓力:「除下口罩拍戲時,好怕中招,中了就似世界末日。一中招又要停拍七日,有時有人康復了,又輪到下一個病倒,拍下停下。」在這段艱難的日子,他更加享受主持電台節目:「我很喜愛音樂,與聽眾一起聽歌,很療癒,助人自助。我也曾幫教會錄下聖經金 句,作為大眾的心靈手信。」
提升情緒覺知
「心影薈」創會會長、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於 2003 年沙士爆發後,曾救治重災區聯合醫院和淘大花園的病人。他回憶沙士雖於三個月內迅速消失,但不少患者卻飽受長期心理創傷。麥醫生曾於國際醫學期刊發表報告,發現疫症爆發 2 年半後,仍有近三分之一康復者有某種精神科情緒問題,四分之一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等。他指出:「新冠疫情也一樣,它來時大眾只顧救命,忽略精神健康。當疫情告一段落,很多人誤以為忘記傷痛是最好方法,但沒有適當處理負面情緒,往往無法成長。當傷痛再次來襲,潛伏的情緒病便會湧現。」麥永接醫生創辦「心影薈」提倡的攝影「自療」,正是為人們提供時間和空間,表達情緒和感受,進而用豁達、正向的心情迎接復常後的社會。
男人有苦 更要訴苦
許先生當了十年廚師,因疫情失業而陷入經濟危機,幾乎自殺。他說:「餐廳結業後找不到工作,唯有轉行,但多次因疫情被解僱,擔心沒錢交租開飯和兩個小朋友的學業開支,期間不斷出現心跳時快時慢、手震、大量流汗、失眠等症狀。入過急症室,看了不少中西醫,都未意識到是情緒病,有次更想跳海自殺。」幸好許先生想起家人,未有輕生,後來幾經轉折,終於確診抑鬱症,但政府排期長達三年。幸好太太尋求社工協助取得資助,轉介至私家精神科醫生。服藥一段日子後好轉,加上許先生找回廚師工作,太太亦有兼職,症狀漸漸消失。
麥永接醫生指出,男士自尊心強,以為請求家人分擔壓力表示軟弱,情緒無法釋放,容易出現情緒病。作為親友就要提高警覺,加強對精神健康的認知,適時伸出援手。
「死亡使者」在壓力下學習 正向心態
公立醫院註冊護士林 Sir 被同袍戲稱為「死亡使者」,因為他專門急救院內危重病人,負責高危的插喉、緊急的心臟除顫等工作。由 2003 年沙士到 2019 年到新冠肺炎,他見盡生死。沙士時,難忘一個年輕的淘大病人喊肚餓,林 Sir 即安排飯餐,但這原來是病人的最後晚餐,翌日返工,他已經走 了。當年沙士病房都不敢開冷氣,恐怕播毒,保護衣像雨褸把醫護焗到大汗淋漓。他對死亡充滿恐懼,不知何時自己也會倒下,逆轉成被照顧者。二十年後,新冠來襲,難忘一對染疫的老夫婦同時入院,幾天後未能見最後一面已天人永隔;亦有中年心臟病人於轉院時在他懷中突然死去。常處於高壓的他,特別重視精神健康,否則容易崩潰:「多些與人溝通和分享,多做運動,尋找娛樂,對放鬆心情都很重要。」
麥永接醫生指出,無論市民在疫情中有沒有病倒,很多人都因為自身或家人生命受到威脅、社交限制、學習/工作或經濟等困難,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出現心靈上的「長新冠」後遺症,由於看不見,容易被忽視,埋下情緒病的伏線。《疫情 亦晴》內的真實故事加上護心錦囊,就像一服心靈疫苗,助人「抗逆」「自療」。攝影則是唾手可得的藝術媒介,勝過千言萬語的相片,有助港人回顧(revisit)和重整(reprocess)疫下情緒,從而解開心結,踏上復常之路。
展覽詳情
日期:2023 年 6 月 18 日至 21 日(星期日至三)
時間:上午 10 時至下午 10 時
地點:中環皇后大道中 93 號中環街市地下互動牆費用: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