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糖糖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見面,看到他親切的笑容,便想起十年前的一個午後,我們在九龍公園香港癌症日相遇的情景。
那時候大腸癌篩查計劃才剛開始,我看見黃教授落力地幫忙推廣,忍不住問:「你不是家庭醫學醫生嗎?怎麼與癌症扯上關係?」黃教授解釋,市民患癌才找上醫生,已是太遲,因此希望他們能於早期階段檢查及治療。當時本地基層醫療風氣仍未成形,因此糖糖對黃教授這一番說話充滿印象。
九十年代政府已有意改革基層醫療
近年政府大力推廣「基層醫療」,這並非什麼新鮮事。黃教授指早於1989年,港英政府已成立基層健康服務工作小組;1990年發表《人人健康,展望將來》報告書,審視本地基層醫療系統,並提及如何加強和改革基層醫療。可惜回歸之後,本地市民仍然缺乏預防疾病和基層醫療的觀念。
「與亞洲地區相比,西方國家在基層醫療的發展確實走得較前。香港在九十年代初設立家庭醫學專科,畢竟推廣新思維起碼需要20至30年,才足以讓公眾了解。因此現在政府才開展各種基層醫療政策,也是合理。」其實二十年前沙士一役,已為香港人展開了基層醫療的首頁;糖糖還記得以前戴口罩外出,會被當成怪物;沙士出現後,大家始漸漸接受。不過,經歷三年新冠疫情後,才能大大增加市民對基層醫療的接納程度。
疫情也令公營醫療機構徹底爆煲,雖然基層醫療是「遠水不能救近火」,但黃教授相信,長遠可起正面作用。「健康就像一道橋,運作良好時,哪會想到要保養?一旦橋開始崩塌,人們才想到要加固,基層醫療便是這些加固功夫。」已跌下橋的人,要即時接受治療,基層醫療則是長遠規劃,如果公眾及早保養健康,減少入院及死亡率,對市民、家屬和社會長遠而言都有益。
康健中心需讓更多市民認識
現時香港有七個地區康健中心,為當區市民提供基層醫療服務,惟服務使用率偏低;糖糖也曾帶糖爸爸前往接種流感疫苗,但此外還有什麼可做?「長者本來已有公營門診及長者健康中心的服務,再去康健中心的誘因不大。反而市民是否對區內的康健中心有所認識,自願前往享用服務?宣傳方面確實要加把勁。」黃教授認為,最初開辦大腸癌篩查時,參與人數亦不理想,隨著時間才漸有增長,相信康健中心也是如此。「康健中心已在審視服務吸引度,例如互助小組或健康飲食興趣班,應當按當區市民健康習慣來設計。」
近期公佈的「慢性病共護計劃」(CDCC Scheme),亦是基層醫療的一部分,主要向45歲或以上、無已知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市民提供篩查及後續治療,黃教授也有參與其委員會。「公營診所服務資源有限,既然私營醫療機構有更多空間,兩者互用可帶來很大的成本效益,大大減少長期病患者出現中風、腎衰竭和心臟病等嚴重併發病風險。」此計劃由市民及政府共同承擔費用,黃教授認為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讓市民明白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為自己的健康投資。「Co care, co pay(共同護理 共同支付)不僅指公私營合作;病人配合醫生指示,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才是完整的Co care。」目前已有一千名醫生參與計劃,一旦病人檢查後確診,便可以優惠價錢接受私營醫療服務,相信有一定的吸引力。
理想的基層醫療模式
香港基層醫療方興未艾,但糖糖與黃教授已在憧憬將來的景況。我作為一名全職病友,希望將來各區也有專屬的康健中心,共建緊密的醫患關係。黃教授亦寄望康健中心成為市民與患者的聚腳點,諸如注射疫苗、檢查血壓或血糖等小型醫療服務,可在社區進行,各個病友也可輕鬆交流,培養身心社靈健康。但願這一天可以盡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