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當日我經過柴灣道賽馬會診所,喚醒了我兒時看醫生的回憶。
出生於基層家庭,當我遇到一般感冒傷風咳,父母總是帶我大清早到賽馬會診所門外排隊霸頭位,當你看到比自己更早到達的公公婆婆,總是擔心不能拿到門診籌號。排隊等籌等醫生再到藥房等取藥要兩三小時,慶幸的是今天已有電話預約系統,病人已不需好天曬落雨淋排隊等籌。
基層醫療與大眾市民息息相關,是個人及家庭接觸醫療流程的第一個接觸點。我認為去年發佈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的成立,是香港醫療體制重要的改革。現時大眾重治療輕預防的概念深根蒂固,有長期病便輪候政府專科門診,一般傷風感冒才會考慮到私人醫生,令政府醫療負擔及開支側重於成本高昂的第二層第三層醫療服務。
現時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範圍集中於糖尿高血壓及痛症。有到訪過的病人表示中心不能為他提供服務指南以外的醫療服務。我寄望基層醫療藍圖及地區康健中心將來不以服務疾病為中心,而以服務病人為中心。
祝安康,
A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