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藥界打滾數十年,糖糖真的見證愈來愈多由科研創新帶來的「奇蹟」,但要締造這些奇蹟,醫生的用心不可或缺。這是我聽到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劉健生(Johnny)講述一名ALK肺癌病人長達十年的治療歷程後,直插入心的感動和開心,甚至有種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感嘆!
醫藥進步 ALK肺癌病人都可生活如常
肺癌多年來一直是香港的頭號癌症殺手,除了傳統以小細胞及非小細胞肺癌作分類外,現在更為以基因特徵區分不同的肺癌,例如EGFR、ALK及KRAS等等,病人可以因應不同的基因變異而採用針對性及個人化的精準治療。
外表年輕但其實已行醫多年的Johnny表示, 十幾年前的肺癌病人,尤其是較晚期的患者,確診時通常已經十分嚴重,他形容當時的病人往往都「好病,食唔到嘢,咳晒血咁」,但現在不少的個案,特別是ALK肺癌病人,看起來完全正常,「唔講根本唔知佢患病」,而且存活年期可以達到兩位數,比起以往短則幾個月、長也只有一、兩年的壽命,不可同日而語。
ALK肺癌常見於亞洲女性 無煙無酒仍可中招
Johnny仍然記得一位在約十年前於公立醫院任職時遇見的ALK肺癌病人。這名病人是一位只有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美容業界工作,身體健康良好,亦沒有吸煙習慣,根本不似是肺癌會侵襲的對象,誰知突然出現的手部疼痛,原來是癌症來襲的徵兆。原來病人以為是勞損引致的手痛,實際上是肺癌轉移至骨骼而產生的徵狀,所以止痛藥和針灸也沒有帶來效用,後來檢查證實有骨折,追查下才察覺是肺癌所致。
「這名病人所患的是晚期非小細胞肺腺癌,若驗到有EGFR基因變異,便可以使用標靶藥,但結果是陰性,病人即時感到晴天霹靂,甚至已經疊埋心水,接受化療及其他治療計劃,惟其實貪靚的她擔心會甩頭髮,所以很抗拒化療。」Johnny稱,當時ALK基因檢測剛推出不久,即使不在常規中也認為病人值得做一做,結果幸運地「中咗」,可以使用相關的標靶治療。
用藥同時兼顧副作用 維持病人生活質素
病人使用第一代的ALK抑制劑後有一些副作用,如胃口不佳、腹瀉、皮膚差及肝酵素上升等,但病情大致穩定,無奈一年後肺部再次出現腫瘤,並且有骨轉移,而第二代ALK抑制劑仍未面世,是否就如此放棄?
有些醫生可能會轉介似乎沒有藥可用的病人接受紓緩治療,但Johnny沒有放棄病人,而是建議使用化療。有此決定,是因為他在臨床上看到「Pemetrexed是一種很有效的肺癌化療藥物,而且副作用不多。這名病人使用後治療反應很好,病情持續受到控制,直至兩年後有第二代ALK抑制劑,她又可以轉用標靶藥治療。即使後來再出現肝轉移,亦有新藥適時出現。
他稱,病人用藥期間有一些腸胃不適,查看外國文獻發現以Pizza等油膩食物送藥可以令藥物發揮更佳效用,從而幫助降低劑量,所以建議病人依從,成功減低藥量緩解腸胃不適。
肺癌標靶藥物推陳出新 延續病人希望
然而,三年後病人的情況又再次轉差,Johnny依然繼續想方設法,想到重用化療,並加入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對付骨轉移,一年後再檢驗基因又再找到ALK常見的G1202R突變,於是可用具針對性的ALK抑制劑治療。
Johnny指這名病人可說「幸運」,因為每次病情有變也找到方法可以幫助控制病情,而且每每都可以加入恩恤計劃免費試用新藥,更重要是在治療的幫助下,病人不但繼續如常工作,維持生活質素,並且可以好好照顧家庭,支持丈夫創業的夢想,又見證孩子赴芨海外大學畢業。
他稱,這名病人完全反映了理解腫瘤基因特性的重要性,從分子醫學入手,可以減省試藥的時間,盡早使用最可能有效的治療。與此同時,病人的信任亦十分重要,否則無論醫生如何說服,病人也未必願意接受治療,結局可能完全改寫,原因是 ALK肺癌的預後縱使比其他類型的肺癌為佳,但若沒有有效的治療則可以急速惡化。
冀望設立ALK肺癌病人名冊 推動相關研究
雖然ALK肺癌的治療進步神速,但距離根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Johnny指不少研究正開發放療、免疫治療及CAR-T療法用於治療ALK肺癌,惟因ALK只約佔肺癌個案的5%,病人分散在不同的醫療單位,故冀望可以設立ALK肺癌病人名冊,令相關研究可更有效進行。
肺癌在香港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有數以千宗,但不幸的同時亦有幸孕育國際知名的肺癌權威,例如首位來自亞洲學府學者獲得「腫瘤學巨人」稱譽的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以及更多充滿熱誠,全心為病人尋找生機的新一代醫生,尤其是我從Johnny這位ALK肺癌病人的經歷看到,若非醫生的努力和投入,加上不斷革新的治療,病人可能根本早就已經抱著無法見證兒女長大成才的遺憾離世了!
糖糖很相信:
箴言17:22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祝福大家 藥到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