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吳崇欣

我是本地註冊的臨床心理學家 (我的資歷),曾在醫管局屬下醫院及非牟利團體任職。在私人執業期間,我治療患有抑鬱症、各種焦慮症、複雜性悲傷等病人,有些曾有兒時創傷、患重病(如癌症)或受人際關係問題困擾。我的主要治療手法是認知行為治療、情緒導向治療、哀傷治療、存在主義治療及靜觀等等 (詳情見此)。 過去,我花了不少時間與患重病、甚至是即將離世的人一起,也和他們的家人共度不少光陰。我甚至為其中一個已去世的病人出版過她的生命故事。我也在香港綜合腫瘤中心服務癌症病人 (見此) 。我在兒童評估方面也頗有經驗,包括認知能力、專注力、視覺與聽覺記憶、執行效能和讀寫障礙等。 我非常喜歡靜觀,親身感受它為自己帶來的轉變。也因為靜觀而學會了疼痛靜坐(Pain Meditation),讓自己在沒有任何藥物協助的情況下可以不啍一聲地順產(詳情見此)。因此我對靜觀的作用很有信心,希望在治療工作上可以應用。我完成了靜觀導師培訓課程,並參與和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項目。我也為志願機構舉辦工作坊,並舉辦公開課程教授靜觀。(最新課程見此) 我對以心理學的知識助人充滿熱誠。在面臨各種心理困擾、身體頑疾、死亡等沉重議題當中,讓我更相信人具備成長與自療的能力。我為能夠與個案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感到榮幸,並同時視之為與個案一同成長的過程。

男兒有淚不輕彈?助男人抒憂解困的四個步驟

在傳統思想的教育下,大部分男士自小被父母灌輸「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性別定型觀念,以致不敢流露脆弱的情緒。男士如何才能有效釋放情緒?家人朋友又應如何關懷?

創傷可以自行復原? 認清創傷後遺症徵狀及早治療

香港甚少發生自然災害,所以一直被視爲「福地」。對於創傷後遺症,不少人都覺得陌生,更有人誤以爲患者必須經歷災難性的苦難才會承受創傷,其實不然。假如事主的生命在事件中受到威脅或嚴重受傷,或遭受性暴力對待等,其實都已經可以界定為創傷性事件。

情緒都會傳染!及早察覺警號 提升家庭精神健康

情緒問題好比傳染病,容易在人與人之間蔓延,尤其在家庭之中,假如其中一位家人出現情緒問題,其他家庭成員亦難免會受波及。精神健康轉差的人未必能夠意識自己出現問題,因此,一家人應該多互相關心彼此的情緒變化,多關心自己身邊的家人。想知道自己的精神健康有否轉差,可留意文章中提及的警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