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醫護行者

醫護行者是香港註冊非政府組織,願景是消除社會上的健康不公平,以「服務、研究、倡議」的循環模式推動社會改變。我們深信所有人都具擁有健康的基本權利。我們現在主要服務群體包括香港的在職貧窮家庭、少數族裔、難民等。醫護行者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成員,亦獲得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特殊諮詢地位。

醫療舊思維 健康城市遙遙無期

醫護行者歡迎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對醫療衛生範疇的重視,亦贊同以「投資未來」、未雨綢繆的原則改善香港市民的整體健康;然而,細閱措施難免予人「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面對人口老化、精神健康問題、長期病患和癌症增加等嚴峻挑戰、政府似乎仍然欠缺破格思維,沒有提出能夠從根源改善的政策。要香港發展成為真正的健康城市,恐怕是遙遙無期。

流感肆虐是否必然?持續死亡個案反映什麼?

香港人口稠密,所謂「高危人士」其實是散落在不同社區當中,要預防高傳染性的疾病,提升全體市民的防護意識至為重要。事實上過去多年以來接種流感疫苗的整體人數似乎並沒有明顯的上升,一直徘徊在10-14%之間。而流感及其併發症所引起的急症室迫爆現象、醫護人員疲於奔命的報導好像每年都在不斷重複,當中涉及的病人亦不乏正值壯年的非高危人士。流感來勢洶洶,而我們大部份人卻是選擇聽天由命,不其然想到香港人對流感的防護認識是否足夠?而政府在推動流感疫苗接種的成效是否達標?

致陳肇始局長的公開信

健康是人人願景,世界衞生組織亦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權,而基層醫療的目標正是提升整體人口健康,讓每位市民獲得全面、全人和協調的醫療服務,包括疾病預防及治理。然而,我們在過去五年為弱勢社群(包括在職貧窮、基層長者、少數族裔等)提供社區健康服務(例如健康篩查、跨醫護專業個案管理、健康大使培訓、醫務翻譯員培訓)時,發現不少基層市民在尋求基層醫療服務時困難重重。

「地區為本」非口號 民間參與為基層醫療本質

政府於今年十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強調將大力推動基層醫療,並具體提出兩項重點措施(分別是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以及於兩年內在葵青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試點[1]),更迅速於十一月底公佈該督導委員會以及葵青區工作小組的委員名單。政府對發展基層醫療的決心可見一斑。本文在肯定該施政方向的前提下,嘗試透過分析香港基層醫療的發展脈絡及本質鼓勵社會討論,別讓基層醫療最後淪為口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