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題專訪
醫者日常
醫護博客
醫者一覽
搜索
news
news
醫題專訪
醫者日常
醫護博客
醫者一覽
More
Facebook
Youtube
醫者日常
脫下白袍,我們細看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面。除了醫生,我們亦會訪問護士、藥劑師及其它醫護人員。
石硤尾街坊醫生──西醫吳漢林
吳漢林醫生
-
1 9 月, 2021
人總會病,需要睇醫生。分散在社區角落的街坊醫生,一直默默照顧大家的健康,你對他們又認識多少?守護石硤尾街坊半個世紀的西醫吳漢林要退休了,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的故事,也是那一代香港人的故事。
為病人領航 臨床腫瘤科醫生羅麗柔:不想讓病人孤單
羅麗柔醫生
-
12 7 月, 2021
罹患癌症就如人生中的一場大風浪,突如其來令人手足無措。作為腫瘤科醫生,羅麗柔醫生望擔當病人的領航員,陪伴病人走過抗癌路,讓他們不會孤單面對人生的風浪。
社會對麻醉科缺乏認知 麻醉科院長張志偉:我不是麻醉師,我是麻醉科醫生!
張志偉教授
-
26 4 月, 2021
香港大學麻醉學系臨床教授張志偉希望改變社會對麻醉科的認知,令公眾知道做麻醉的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知識豐富的醫生,希望換來麻醉科醫生的稱呼,得到市民的認同。
腫瘤科醫生向病人的告白:「不用怕,我陪你一起走下去」
林嘉安醫生
-
9 3 月, 2021
近年癌症治療大有進步,卻仍有不少悲傷的結局,作為腫瘤科醫生亦不容易。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林嘉安也有灰心碰壁的時候,但仍然堅持陪伴病人走這一程。
【男士健康】見盡病人辛酸 泌尿科醫生立志推動公衆教育治未病
麥肇敬醫生
-
8 3 月, 2021
社會上女性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相比之下男士健康教育似乎有所不及。麥醫生任職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工作時見盡子宮頸癌病人的苦況,推使他教育公眾接種HPV疫苗的重要性。
除下人道救援光環 急症科醫生:並非好偉大的人才參與 籲增加醫護接觸人道救援機會
洪磯正醫生
-
12 1 月, 2021
不少人視人道救援遙不可及。紅十字會專業義工洪磯正醫生坦言,自己只是盡救治的本分,望透過推動人道救援工作,為香港醫護人員提供更多機會了解及參與人道救援。
【跑出來的領悟】時刻為病人做好準備 醫療發展不停步
劉澤星教授
-
23 10 月, 2020
跑步讓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系主任劉澤星教授嚐到失敗的滋味,卻也使他明白過度自信造成的苦果,並時刻提醒他,縱使努力未必一定會有收穫,但受挫後仍要繼續嘗試,就如醫人治病一樣,需要不斷的努力、堅持和嘗試,才會獲得豐碩的成果。
【莫樹錦教授專訪】成功兩大法則 活出豐盛人生
莫樹錦教授
-
27 1 月, 2019
除了上班工作,你會怎樣定義你的人生?不時有報導指香港的工作時間冠絕全球,打工仔抱怨時間被工作填滿,除上班工作以外,生活只落得一片空白,枯燥乏味。然而,細想之下,現實中卻不乏活得多姿多彩的人,除日常工作以外,還精通多個範疇,彷彿有用不盡的時間,一人分飾多角,同時演活幾段人生。說到樣樣皆精,國際肺癌權威莫樹錦教授可謂當中的表表者。
【莫樹錦教授專訪】能夠直面死亡 自能克服生活壓力
莫樹錦教授
-
13 1 月, 2019
壓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何面對壓力,成爲活好人生的必修課。國際肺癌權威、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認爲,壓力與人生哲學密不可分,如何看待人生,將影響對壓力的看法。
做醫生如同跑馬拉松非一朝一夕 腫瘤科醫生:寄望有醫好癌症的一天
陳林醫生
-
25 9 月, 2018
「姑勿論得失成敗,若難得找到自己的興趣,便應該努力堅持下去。」內科腫瘤科專科陳林醫生笑説,說這番話並非教人故作清高,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有熱誠,日子久了別人會看在眼内,成功與否亦只是時間問題。陳醫生形容,做醫生如同跑馬拉松,並非一朝一夕,經日子磨練,別人自然會看見你的功架;相反,若只執著於眼前的短期利益,早晚別人亦會看穿你的底蘊。
1
2
2的1頁
最新文章
港大推「家支援」程式 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支援 幫助病人居家抗病
醫理說
-
28 5 月, 2022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科在去年推出「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應用程式,為晚期癌症病人排難解憂,支援病人在家居環境接受照顧,並舒緩醫療系統的壓力。
理大CPCE 與腫瘤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 攜手培育醫...
醫理說
-
26 5 月, 2022
【癌症治療發展路向】以基因檢測配對藥物 提升療效延...
醫理說
-
22 5 月, 2022
【預防生蛇】97%市民有機會被生蛇纏繞 籲公眾及早...
醫理說
-
15 5 月, 2022
同路人同盟《醫療政策意見書》 4大建議改善香港3大...
同路人同盟
-
2 5 月,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