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醫題專訪
醫者日常
醫護博客
醫者一覽
搜索
news
news
醫題專訪
醫者日常
醫護博客
醫者一覽
More
Facebook
Youtube
醫者日常
脫下白袍,我們細看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面。除了醫生,我們亦會訪問護士、藥劑師及其它醫護人員。
【風濕病】憶述紅斑狼瘡症治療棘手經驗 陳柏滔醫生:致力與病人分享平等互信的關係
陳柏滔醫生
-
5 7 月, 2023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柏滔醫生由公立醫院轉為私人執業,環境人事幾經變遷,但不變的是人情,還有柏滔關懷病人的心。閱讀文章了解陳柏滔醫生的故事。
堅守腫瘤科最前線 「疫」境下與病人並肩同行 王俊威醫生:癌症治療進步 晚期患者都有希望
王俊威醫生
-
1 4 月, 2023
明知治療癌症相對棘手,王俊威醫生卻偏向虎山行,選擇投身臨床腫瘤科。「疫」境下,他選擇與病人並肩同行,堅守腫瘤科最前線。閱讀王醫生的故事。
堅信新治療能創造抗癌奇蹟 腫瘤科張寬耀醫生:病人由末期癌症到可以醫好出院 感受不言而喻
張寬耀醫生
-
23 11 月, 2022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行醫多年,曾目暏病人於數月間因癌症離世,惟醫學科技進步為病人在抗癌路上帶來曙光,亦成為張醫生繼續行醫的動力。閱讀張醫生的故事。
希望由開始陪伴病人到最後一刻 林河清醫生:花多點時間建立醫患關係很值得
林河清醫生
-
16 11 月, 2022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河清很想由始至終,一路陪伴病人走完崎嶇難行的治療旅途,所以毅然離開公立醫院,望有更多時間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尋回做醫生的初心。
用「心」陪伴病人走過抗癌路 鄺維基醫生:不只是我幫了病人 病人也讓我獲益良多
鄺維基醫生
-
10 10 月, 2022
行醫近40年的臨床腫瘤專科鄺維基醫生表示,透過溝通建立互信及尊重病人的意願,幫助病人選擇合適的治療,才能陪伴病人渡過漫長的抗病過程。閱讀鄺醫生的分享。
醉心前線工作 昐有更多空間為病人診症 黃卓力醫生:珍惜與每一位病人的相遇和相處
黃卓力醫生
-
10 8 月, 2022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黃卓力在公立醫院工作了超過14年寒暑,最記掛的依然是過去親力親為、為患者看症醫病的日子。閱讀文章了解他轉投私人執業的原因和故事。
離開工廠式環境 迎接新挑戰 呂卓如醫生:只想尋求空間 重拾行醫初心
呂卓如醫生
-
6 7 月, 2022
近年不少公立醫院人手都轉投私人市場,就好像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呂卓如,入行20年後離開原來崗位,以便重拾做醫生的初心──幫助病人。
考獲3個專科資格 雷諾信:冀能為消化道癌症病人提供一條龍服務 免病人做「人球」
雷諾信醫生
-
1 6 月, 2022
入讀醫科不容易,畢業後考取專科資格更加是艱巨的任務和挑戰,而雷諾信醫生取得內科專科醫生資格並完成腸胃科專科培訓後,竟然再次投入專科訓練,到底為了什麼?
石硤尾街坊醫生──西醫吳漢林
吳漢林醫生
-
1 9 月, 2021
人總會病,需要睇醫生。分散在社區角落的街坊醫生,一直默默照顧大家的健康,你對他們又認識多少?守護石硤尾街坊半個世紀的西醫吳漢林要退休了,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的故事,也是那一代香港人的故事。
為病人領航 臨床腫瘤科醫生羅麗柔:不想讓病人孤單
羅麗柔醫生
-
12 7 月, 2021
罹患癌症就如人生中的一場大風浪,突如其來令人手足無措。作為腫瘤科醫生,羅麗柔醫生望擔當病人的領航員,陪伴病人走過抗癌路,讓他們不會孤單面對人生的風浪。
1
2
3
3的1頁
最新文章
醫療進步-父親給我的啟示
A Wong
-
27 9 月, 2023
我深信所有的專家醫護人員也是抱着良好的願景。衷心希望所有的醫療進步醫療改革不是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
一名基層市民對基層醫療藍圖的寄望
A Wong
-
25 9 月, 2023
加快入藥 要等政府出手?
Mr Sugar
-
21 9 月, 2023
【藥劑師與基層醫療】社區藥房發展有何趨勢?藥劑師籲...
趙國亮藥劑師
-
2 9 月, 2023
晚期大腸癌又如何?口服標靶治療延展病人壽命 重過有...
吳劍邦醫生
-
15 8 月,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