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題專訪
醫者日常
醫護博客
醫者一覽
搜索
news
news
醫題專訪
醫者日常
醫護博客
醫者一覽
More
Facebook
Youtube
醫者日常
脫下白袍,我們細看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面。除了醫生,我們亦會訪問護士、藥劑師及其它醫護人員。
希望由開始陪伴病人到最後一刻 林河清醫生:花多點時間建立醫患關係很值得
林河清醫生
-
16 11 月, 2022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河清很想由始至終,一路陪伴病人走完崎嶇難行的治療旅途,所以毅然離開公立醫院,望有更多時間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尋回做醫生的初心。
離開工廠式環境 迎接新挑戰 呂卓如醫生:只想尋求空間 重拾行醫初心
呂卓如醫生
-
6 7 月, 2022
近年不少公立醫院人手都轉投私人市場,就好像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呂卓如,入行20年後離開原來崗位,以便重拾做醫生的初心──幫助病人。
考獲3個專科資格 雷諾信:冀能為消化道癌症病人提供一條龍服務 免病人做「人球」
雷諾信醫生
-
1 6 月, 2022
入讀醫科不容易,畢業後考取專科資格更加是艱巨的任務和挑戰,而雷諾信醫生取得內科專科醫生資格並完成腸胃科專科培訓後,竟然再次投入專科訓練,到底為了什麼?
石硤尾街坊醫生──西醫吳漢林
吳漢林醫生
-
1 9 月, 2021
人總會病,需要睇醫生。分散在社區角落的街坊醫生,一直默默照顧大家的健康,你對他們又認識多少?守護石硤尾街坊半個世紀的西醫吳漢林要退休了,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的故事,也是那一代香港人的故事。
為病人領航 臨床腫瘤科醫生羅麗柔:不想讓病人孤單
羅麗柔醫生
-
12 7 月, 2021
罹患癌症就如人生中的一場大風浪,突如其來令人手足無措。作為腫瘤科醫生,羅麗柔醫生望擔當病人的領航員,陪伴病人走過抗癌路,讓他們不會孤單面對人生的風浪。
社會對麻醉科缺乏認知 麻醉科院長張志偉:我不是麻醉師,我是麻醉科醫生!
張志偉教授
-
26 4 月, 2021
香港大學麻醉學系臨床教授張志偉希望改變社會對麻醉科的認知,令公眾知道做麻醉的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知識豐富的醫生,希望換來麻醉科醫生的稱呼,得到市民的認同。
腫瘤科醫生向病人的告白:「不用怕,我陪你一起走下去」
林嘉安醫生
-
9 3 月, 2021
近年癌症治療大有進步,卻仍有不少悲傷的結局,作為腫瘤科醫生亦不容易。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林嘉安也有灰心碰壁的時候,但仍然堅持陪伴病人走這一程。
【男士健康】見盡病人辛酸 泌尿科醫生立志推動公衆教育治未病
麥肇敬醫生
-
8 3 月, 2021
社會上女性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相比之下男士健康教育似乎有所不及。麥醫生任職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工作時見盡子宮頸癌病人的苦況,推使他教育公眾接種HPV疫苗的重要性。
除下人道救援光環 急症科醫生:並非好偉大的人才參與 籲增加醫護接觸人道救援機會
洪磯正醫生
-
12 1 月, 2021
不少人視人道救援遙不可及。紅十字會專業義工洪磯正醫生坦言,自己只是盡救治的本分,望透過推動人道救援工作,為香港醫護人員提供更多機會了解及參與人道救援。
【跑出來的領悟】時刻為病人做好準備 醫療發展不停步
劉澤星教授
-
23 10 月, 2020
跑步讓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系主任劉澤星教授嚐到失敗的滋味,卻也使他明白過度自信造成的苦果,並時刻提醒他,縱使努力未必一定會有收穫,但受挫後仍要繼續嘗試,就如醫人治病一樣,需要不斷的努力、堅持和嘗試,才會獲得豐碩的成果。
1
2
2的1頁
最新文章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放療快速發展 用途更廣泛 精準定點消融腫瘤
劉健生醫生
-
15 1 月, 2023
新式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透過運用高劑量的放射線精準消滅甚至消融腫瘤細胞,治療次數大幅縮減至三至五次,又較少影響正常組織,療效也更為進步。
國藥難在港註冊 病人有藥無得醫 團體倡政府優化藥物...
醫理說
-
12 1 月, 2023
堅信新治療能創造抗癌奇蹟 腫瘤科張寬耀醫生:病人由...
張寬耀醫生
-
23 11 月, 2022
調查指近半長者誤解曾確診便無需接種疫苗 胸肺醫學界...
醫理說
-
20 11 月, 2022
希望由開始陪伴病人到最後一刻 林河清醫生:花多點時...
林河清醫生
-
16 11 月,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