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題專訪
醫者日常
醫護博客
醫者一覽
搜索
news
news
醫題專訪
醫者日常
醫護博客
醫者一覽
More
Facebook
Youtube
醫者日常
脫下白袍,我們細看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面。除了醫生,我們亦會訪問護士、藥劑師及其它醫護人員。
【莫樹錦教授專訪】成功兩大法則 活出豐盛人生
莫樹錦教授
-
27 1 月, 2019
除了上班工作,你會怎樣定義你的人生?不時有報導指香港的工作時間冠絕全球,打工仔抱怨時間被工作填滿,除上班工作以外,生活只落得一片空白,枯燥乏味。然而,細想之下,現實中卻不乏活得多姿多彩的人,除日常工作以外,還精通多個範疇,彷彿有用不盡的時間,一人分飾多角,同時演活幾段人生。說到樣樣皆精,國際肺癌權威莫樹錦教授可謂當中的表表者。
【莫樹錦教授專訪】能夠直面死亡 自能克服生活壓力
莫樹錦教授
-
13 1 月, 2019
壓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何面對壓力,成爲活好人生的必修課。國際肺癌權威、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認爲,壓力與人生哲學密不可分,如何看待人生,將影響對壓力的看法。
做醫生如同跑馬拉松非一朝一夕 腫瘤科醫生:寄望有醫好癌症的一天
陳林醫生
-
25 9 月, 2018
「姑勿論得失成敗,若難得找到自己的興趣,便應該努力堅持下去。」內科腫瘤科專科陳林醫生笑説,說這番話並非教人故作清高,而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有熱誠,日子久了別人會看在眼内,成功與否亦只是時間問題。陳醫生形容,做醫生如同跑馬拉松,並非一朝一夕,經日子磨練,別人自然會看見你的功架;相反,若只執著於眼前的短期利益,早晚別人亦會看穿你的底蘊。
不論内科或臨床 齊心合力救治癌症病人
邱宗祥醫生
-
20 6 月, 2018
平時常聽到臨床腫瘤科專科,卻甚少接觸過内科腫瘤科。作爲内科腫瘤科醫生,邱宗祥認爲這個學科於過往的發展比較滯後。「因爲當時癌症藥物選擇少,患上癌症的病人若然無法通過手術切除腫瘤,多數便依靠電療醫治。」
絕境不絕望 為癌症病人燃點生命希望
潘智文醫生
-
8 6 月, 2018
回想畢業當年,潘智文醫生憶述癌症仍然是藥石無靈的不治之症。「當時跟病人相處的時間非常短暫。以一個肺癌新症為例,或許今天才跟病人第一次會面,但是三個月之後巡房已經看見他臥在床上,徘徊於生死邊緣。」既然知道癌症無藥可醫,為什麼還堅持選擇修讀腫瘤科?
幸福,其實可以很簡單
李國棟醫生
-
28 4 月, 2018
談到幸福,李國棟醫生提到智經研究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一份關於幸福指數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2000至2015年間,實質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累計增加了56.9%,但智經幸福指數僅上升了0.4%,反映經濟發展並未讓市民生活得更幸福。
人人健康,所以你也健康
陳啟明醫生
-
18 4 月, 2018
「早睡早起、有足夠休息、維持健康飲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有病及早求醫。或許你會說,過往你已經聽過這些建議無數遍。但是,你卻不可以否定它們背後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於普羅大衆來説,是老生常談。可是,對於作爲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的陳啟明醫生來説,卻別有一番見解。
「我是足球員,兼職寫網頁,興趣做專科醫生。」
陳沛然醫生
-
17 4 月, 2018
「我是足球員,兼職寫網頁,興趣做專科醫生。那些年因為足球而加入醫生工會,然後當上立法會議員。」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在自己的Facebook專頁這樣介紹自己。走進陳醫生的議員辦公室,便可以切身感受他對足球的熱愛。
退而不休 轉線再跑
高永文醫生
-
16 4 月, 2018
剛剛登「六」的高永文醫生認為,「退休」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甚至覺得沒有退或不退這回事,並建議政府及私人企業設立退休後再聘用的機制,讓年屆退休年齡的員工可繼續貢獻才能。
1
2
2的2頁
最新文章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放療快速發展 用途更廣泛 精準定點消融腫瘤
劉健生醫生
-
15 1 月, 2023
新式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透過運用高劑量的放射線精準消滅甚至消融腫瘤細胞,治療次數大幅縮減至三至五次,又較少影響正常組織,療效也更為進步。
國藥難在港註冊 病人有藥無得醫 團體倡政府優化藥物...
醫理說
-
12 1 月, 2023
堅信新治療能創造抗癌奇蹟 腫瘤科張寬耀醫生:病人由...
張寬耀醫生
-
23 11 月, 2022
調查指近半長者誤解曾確診便無需接種疫苗 胸肺醫學界...
醫理說
-
20 11 月, 2022
希望由開始陪伴病人到最後一刻 林河清醫生:花多點時...
林河清醫生
-
16 11 月,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