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醫題專訪

【公院轉私家為搵真銀?】毋忘做醫生初心 老兆雄:這裏可以跟病人「由唔明講到明」

社會不少說法都指一些由公家醫院轉投私人市場的醫生是為了賺更多錢,實情又是如何?外科專科醫生老兆雄分享從醫以來面對的困難,以及由公院轉投私家的緣由。

放射治療的幕後精算師 醫學物理學家鄭致遠:反覆運算為病人爭取最大療效 減少副作用

放射治療是常見的癌症治療手段,過程中需要醫學物理學家或放射治療師的精密及反覆計算,醫學物理學家鄭致遠博士與我們分享醫學物理學家在放射治療扮演的角色。

【長者患癌就不應積極治療?】拒用年齡限制癌症治療 醫生曾詠恆:個人化治療應照顧全人需要

面對長者患癌,不少人抱著盡量唔好搞的心態,令患者未有機會考慮積極接受治療。一班醫護成立香港長者癌康學會,望提升長者腫瘤學服務水平,改變社會對老的看法及看待。

【疾病篩查】黃至生教授:篩查降低慢性病、癌症死亡率 倡醫療券加入「三高」紓緩醫療負擔

篩查能夠降低疾病死亡率,但不少港人仍因各種因素抗拒篩查。黃至生教授冀加強公眾教育,同時將三高等常見病納入醫療券資助,完善基層醫療,紓緩醫療開支和負擔。

公私營醫療失衡嚴重 腫瘤科醫生籲盡早制訂長遠策略 推動癌症治療配合社會需求

新藥療效進步,但亦衍生出公院病人增加,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的問題。面對公營醫療癌症治療面對的種種困難,鄭志堅醫生提出多個方向,令公立醫療系統可以持續發展。

年輕、年老乳癌患者各有顧慮 張天怡:鼓勵病人不放棄 醫生會與病人找出治療良方

乳癌是本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年紀愈大患乳癌的風險會愈高,但三、四十歲的乳癌患者也並不罕見,張天怡醫生分享不同乳癌病人的顧慮,並鼓勵乳癌病人不放棄。

【肺癌篩查】早期肺癌缺乏病徵 惟近八成港人從未考慮以低劑量電腦掃描作肺癌篩查

國際研究指出低劑量電腦掃描作肺癌篩查可有效於早期例如在第一期發現肺癌。有見社會急需有關及早發現肺癌及肺癌篩查的教育,有機構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掃描作肺癌篩查。

藥物進步助與癌共存 趙穎欣醫生:只要用藥得宜,晚期癌症都有機會存活超過10年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趙穎欣見證著癌症治療的改變,由10多年前晚期患者只有約半年壽命,到現在部分晚期個案存活超10年,述說與患者解決難題,合力與癌共存的經歷。

【罕見病】聯合國大會通過罕病決議案 病人組織呼籲港府訂定國際接軌罕病政策

聯合國大會於上周五通過關於罕見疾病的決議案。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會長曾建平期望,特區政府能夠制訂並落實與國際接軌的罕病策略和規劃,承擔及處理香港的罕病問題。

癌症精準治療都要「望聞問切」 醫患溝通從病人角度權衡治療方案利弊

癌症治療變得個人化,對於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慧中來說,醫生治療的是患病的人而不只是醫治疾病,除了考慮療效之外,亦要兼顧病人的需要、意願和期望。

最新文章

【細胞治療】CAR-T治療漸趨普及 陳志峰教授:需加快審批步伐追上科技發展 為病人引入最新治療選擇

細胞治療利用基因編輯精準治療遺傳病及癌症等疾病,治療個人化,變化既大亦快,港大臨床臨床教授陳志峰認為,社會應盡早應對及加快註冊審批,讓病人及早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