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於治療」擲地有聲,接種疫苗維繫健康理應尋常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早前公佈的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脅,其中「全球流感疫潮」排行第三,但第八卻出乎意料的是「抗拒疫苗」。的確,以流感疫苗為例,雖證實有效,但其覆蓋率仍然不高,更有「反疫苗」的聲音出現。有見社會上流傳大量錯誤訊息,疫苗學堂召集人麥肇敬醫生誓要作流言終結者,擊退「反疫苗」。
• • •
接種率低 因港人認知與危機感不足
麥醫生承認,不少有效疫苗在香港的覆蓋率都不高,如HPV疫苗、流感疫苗等。「香港是自由社會,我們沒法強迫市民接種疫苗。雖然政府偶爾有資助鼓勵市民接種,但阻力也不少。」麥醫生指港人危機感不足或與生活安逸富裕有關,加上嬰兒出生後有健康院的疫苗計劃,大家覺得保護經已足夠,不需要額外接種疫苗。「很多落後國家沒有疫苗供應,大量兒童出現麻疹、小兒麻痺,這些影響是全身性,也遺害一生的。但在香港,你不會看到這些慘況,市民自然覺得大家都很健康,不需新式疫苗。」
以流感為例,其病毒型態非常多樣,每年都有不同品種較活躍,所以流感疫苗亦需要每年更新接種。
麥醫生以防毒軟件作比喻:「若然你為電腦安裝防毒軟件但不更新,它就會失去作用。你會因此不安裝不更新防毒軟件嗎?這就視乎你認為電腦內的資料有多重要。同理可證,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健康重要,就應選擇接種疫苗。」
• • •
見盡子宮頸癌後遺致力推廣疫苗
於公營醫療機構服務應已分身乏術,麥醫生為何仍然願意投放時間推廣疫苗?他感嘆道:「作為泌尿科醫生,我看到了很多子宮頸癌康復者的個案。」原來,即使患者在接受手術和電療後成功根治癌症,但電療的後遺症可能伴隨終身,難以完全治癒。因子宮鄰近膀胱,電療射線會令膀胱黏膜血管增生,容易造成血尿、血塊、排尿困難等後遺症,嚴重的更要切除膀胱。麥醫生為患者感到不值:「如果他們接種了HPV疫苗,就不用在癌症以後還經歷後遺症的痛苦。」
• • •
改編歌詞宣揚健康資訊
去年,麥醫生與幾位醫生組成的St. John band一起把Beyond名曲《不再猶疑》改編作《不再油鹽》,推廣減糖減鹽,活出健康。「如能避免去落油,驟眼腹肌多兩舊」,熟悉旋律配上生動歌詞,推出後即大受網友歡迎。麥醫生當然也沒有忽略推廣疫苗,把《左麟右李》改編作《左流右肺》,提醒市民留心肺炎球菌及流感高峰,鼓勵大家接種疫苗。問及覺得作詞是否困難,麥醫生笑言「是挺困難的,我也是一路學習而已。」不過看歌詞押韻又與旋律配合,相信麥醫生對作詞已相當有心得。
• • •
痛心反疫苗之聲決破除流言
說到在推廣疫苗路上遇過最大的挑戰,麥醫生直言是反疫苗的聲音。「網上一直很多流言蜚語,像之前有藝人反疫苗的錄音流出,頓時人心惶惶,這對公眾對疫苗的想法影響很大。」麥醫生指,在日本亦有強大的反疫苗勢力。這些群體透過個別報告,就認定疫苗會帶來嚴重併發症,如吉巴氏綜合症(一種罕見的嚴重神經系統問題)。「這些反疫苗團體把個別嚴重併發症的情況錄影並發放到社交媒體,讓大眾看到病人虛弱、『插滿喉』的慘狀後對疫苗產生恐懼。」麥醫生強調所有醫學都不會沒有併發症,但機率卻是低之又低。根據香港腦科基金會資料,英國在2009至10年的使用了600萬支流感疫苗,當時雖有15宗懷疑吉巴氏綜合症報告,但最後沒有一宗確診,可見機率之低。
「但社交媒體的威力太強大了。」麥醫生慨嘆。在這個訊息傳播飛快的互聯網世代,要散播流言易如反掌,但要把這些不實的流言擊破,卻是難上加難。

他又指不少香港人愛追捧日本的養生法,認為日本人較長壽,做法一定值得參考,其實不然。「像是數月前日本爆發麻疹,正正因為日本人的疫苗接種率偏低。但這在香港卻相當少見,因麻疹疫苗早在香港的『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中。」
• • •
加強公眾教育
從哪裡失利就要從哪裡著手,麥醫生聯同幾位跨專科醫生在Facebook設立了「疫苗學堂」專頁,將於今年年中正式成立。「我們看到不少市民對疫苗有誤解,以HPV疫苗為例,很多人覺得柏氏抹片檢查可預防子宮頸癌,但其實只有接種疫苗才能有效預防。又有家長覺得讓子女接種HPV疫苗等於鼓勵他們濫交,所以我們還有很多流言需要破除。」麥醫生期望通過社交媒體提高公眾對疫苗的認識,並提供正確資訊及分析,助市民思考理解,破除迷思,增加疫苗覆蓋率。
在社交媒體以外,疫苗學堂將會舉辦講座及座談會,在健康博覽也會設置攤位提供疫苗資訊。「我曾經遇過港大醫學院的學生在街頭向市民介紹疫苗資訊,對他們的熱心印象深刻。」麥醫生期望將來能與更多不同機構合作推廣疫苗,若能與師弟師妹一起為疫苗努力,相信對麥醫生來說別具意義。